香港地質公園標誌

 

馬屎洲


地質畫廊 (半日遊)


 

 

馬屎洲位於 吐露海峽西南岸,荔枝莊在南岸。 吐露海峽北岸和黃竹角咀的大部分岩石是香港最古老的,形成於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時期。 馬屎洲介紹了大約2.8億年前形成的沉積岩。 這些岩石是該岩石區域中第二古老的岩石; 荔枝莊展示了大約1.46億年前形成的各種火山岩和沈積岩。 這兩個地理位置還顯示出獨特的地質特徵,例如斷層和褶皺。 儘管馬屎洲和荔枝莊的地質情況有些複雜,但它們是地質學家的理想研究地點。

馬屎洲面積共61公頃,範圍涵蓋吐露港內的馬屎洲、洋洲、丫洲及三門仔新村東北面的一個未命名島嶼。馬屎洲是香港二疊紀「大埔海組」的要址,島上岩石露頭出露良好,加上存在斷層和褶皺構造,岩層亦發生變形或錯斷,形態複雜,因此最適合研究地層、岩性、沉積特徵和各類地質構造。此外,鹽田仔旁的無名小島茂林密布,吸引了大群白鷺棲息,除了地質景觀外亦深具生態保護價值,政府遂於1999年將該局劃為特別地區。

三門仔村內設有大埔地質教育中心,不可錯過參觀。

在香港出露的二疊紀(2億9000萬至2億5000萬年前)地層非常稀少,分布也十分零散,當中「大埔海組」最具代表性。這組岩石位於吐露港及鄰近地區,可見於馬屎洲及丫洲。馬屎洲展示該岩組的典型地層,露頭出露良好,主要為一組因褶皺構造運動而變形的泥岩、粉砂岩和砂岩。馬屎洲以南的丫洲同樣由這樣的岩石組成。砂岩中可見波痕和脈狀層理,粉砂岩中則常見生物攪動構造。

馬屎洲的二疊紀沉積地層不但出露面積廣大,而且呈現斷層和褶皺構造,以及岩層變形或錯斷特徵,誠然是考察的理想地點。島西北陲有部分早侏羅世「赤門海峽組」的暗色粉砂岩、泥岩出露,此外還有晚侏羅世的沉積角礫岩、凝灰岩和層凝灰岩。

從三門仔步行約30至40分鐘可達連島沙洲,為自然教育徑的起點。馬屎州自然教育徑位於小島東南面海旁,全長1.5公里。這條徑道以岩石為主要特色,遊人可透過實地觀察及細閱傳意牌,了解連島沙洲及多種岩石的形成過程,以及海蝕、風化和褶曲等的地質現象。

 

 

馬屎洲半日遊

 

如何前往:

乘坐巴士或小巴

由大埔墟港鐵站乘74K巴士或20K小巴直達三門仔,然後步行約30分鐘翻越鹽田仔的小山,通過連島沙洲即可到達,教育徑來回行程約3公里。

 
貼士: 在經過三門仔村時有一些士多,提供水及飲品. 請你帶備充足的水、食物和防曬物品。

部分岩石露頭會在潮漲時被海水淹沒,因此建議預先查閱天文台的潮汐資料,在潮水低於1.3米前往,並穿著防滑鞋,時刻注意潮汐漲退與凹凸不平的地面,在濕滑石面行走時必須加倍小心。
 

 


 

如何探索馬屎洲

遊人須留意潮汐漲退時間及遊覽地質景點安全指引。
香港天文台網站: 潮汐漲退資料

 

遊覽路線

下載建議的遊覽路線 PDF

 

 

 

馬屎洲短片

 

 

 

 

 

特色

不要錯過以下的一些景點及指示 !!

 

三門仔

三門仔

入口

入口

士多

士多

指示牌

指示牌

馬屎洲

馬屎洲

涼亭

涼亭

沿海步道

沿海步道

膝折帶

膝折帶

泥岩

泥岩

石英脈

石英脈

摺曲

摺曲

結核

結核

風化侵蝕

化石證據

氧化作用

熱液侵入

滾石

滾石

地質教育中心

地質教育中心

 

 

馬屎洲位置圖

 

 

 

郊遊不留痕跡。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盡情享受地質公園之旅。

 

香港品牌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OGCIO - Web Accessibility Recognition Scheme

 

| 免責聲明 | 版權聲明 | 照片使用 | 無障礙網頁守則 | 私隱政策 | 網頁指南 |
最後檢閱日期:202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