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質公園標誌

 

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海路漫遊

 

黃竹角咀不設遊客設施(例如公眾碼頭和路徑)。為免發生意外,只適宜從船上觀賞,不宜登岸。


 

沉積岩佔香港陸地面積不到一成,卻涵蓋境內4億年的地質歷史。香港大部分的沉積岩地層分布於新界東北部,該地區的岩石種類、沉積岩結構和地質構造豐富多樣,由此創造出各色各樣的地貌與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因而特別高。區內亦有眾多歷史悠久及文化深厚的客家和漁民社區,值得深入探索。雖然部分地質景點因陸路交通不便或缺乏路徑而難以到達,但可採取另一方式,乘船遊覽,從嶄新角度欣賞美麗的地質景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由馬料水碼頭出發,穿過赤門海峽,首先可觀察香港最古老地層的剖面──黃竹角咀;接著往東南面的赤色島嶼赤洲,再經紅石門進入印洲塘,欣賞別稱「小桂林」的美麗印洲塘山水和著名的「印塘六寶」。若時間充足,可選擇登岸遊覽荔枝窩、吉澳和鴨洲。

*建議遊覽時間: 4-5 小時

赤門海峽 赤門海峽位於香港最大的斷層上,這條斷層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從黃竹角咀附近穿過赤門海峽及沙田河,一直延伸到大嶼山南部。由於斷層上的岩石較周圍的破碎,因而容易受到風化侵蝕,形成峽谷;峽谷被海水淹沒後,即形成海峽。

其兩岸的岩層位處斷層兩旁,因為經歷劇烈的地質活動,原本呈水平狀的岩層幾乎全被翻起,變為近乎垂直。赤門海峽北岸的岩石以沉積岩為主,包括白色石英礫岩、粉色及紅色砂岩、紫紅色粉砂岩等,地質調查在岩層中發掘出四種遠古魚類化石,以及多種雙殼類和腕足類,南岸的馬鞍山地區也曾發現遠古植物化石。經過研究分析,得知這些化石動物於遙遠的泥盆紀(大約3億6,000萬至4億年前)生存,因此可以確定這些岩層在泥盆紀形成,是香港最古老的地層。將泥盆紀的沉積情況和生物組合結合分析,則得知赤門海峽北岸船灣淡水湖一帶在3億多至4億年前大致是濱海、河口三角洲或近岸淺海沉積環境,所以會發現河口三角洲魚類、海洋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等化石;後期海平面下降或陸地抬升,環境轉變成陸上環境,遂長出原始蕨類植物。

黃竹角咀 位於赤門海峽東北端的黃竹角咀面向大海,風浪特別猛烈。岩石受到強烈侵蝕,加上海水拍打岸邊,浪花飛濺至數十米高,地面土壤薄而鹽分高,不利植物生長,岩層的剖面因而得以清晰展露。這一帶因為受到地質構造運動的褶皺和錯動影響,岩層被推擠至近乎垂直。由於紅白相間的砂岩和粉砂岩,郊遊人士遂稱之為「火紅瀑布」及「五花腩」。一塊像拳頭般舉起的岩石在岸邊陡然屹立,是人稱「鬼手」的象形石。它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因為風浪與鹽分沿著岩層的層面侵蝕,結果產生「手指」之間的隙縫;海平面的位置受到海浪和礫石長期磨蝕,因而成為「手腕」。黃竹角咀缺乏碼頭和正規遊覽路徑,不宜登岸,加上崖壁陡峭,岩石風化嚴重,攀爬易生意外,只宜在船上遠觀。

赤洲 顧名思義,赤洲是一個赤紅色的島嶼。事實上,該島並非完全由紅色的沉積岩構成,其西北面為火山岩,以青灰色的含角礫凝灰岩為主,於1億4,300萬年前的火山活動中形成,並覆蓋當時的部分地表。火山活動平息後是一段漫長的乾旱期,氣候異常炎熱,由於日夜溫差顯著,山上的岩石風化,其中的鐵質高度氧化成紅色的氧化鐵(色素)。由風化產生的紅色礫石和沙泥隨着季節性暴雨沖積到低地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膠結成顏色獨特的紅色沉積岩,主要位於該島東南部。赤洲的沉積岩實際上覆蓋於火山岩層之上,惟因地質作用的關係,岩層傾側,因此從地圖上看,其西北部為火山岩,南部屬沉積岩。

根據地質調查,同一性質的岩石廣泛覆蓋整個大鵬灣海底,海面以上,岩石類型與赤洲相同的地點包括位於赤洲西北面的小島白沙洲和東面海域的石牛洲。

印洲塘 是一片位於船灣郊野公園東北岸、沙頭角海與大鵬灣之間的海域。英文名Double Haven,意思是受到雙重保護的避風港,形象鮮明地道出其特點──四周被群山及海島等天然屏障重重環繞,風浪平靜,夏天不受東南季候風影響,冬天也可避過凜冽的西北季候風。至於印洲塘這個中文名字,則來自海域中名為印洲的小島。

印洲塘層巒疊嶂,山水相連,風景秀麗,獨特的氛圍予人寧靜安詳的感覺,讓人難以相信自己身處繁華的香港;由於其景致與桂林山水有幾分相似,因此也稱為「香港小桂林」。這一帶水域的生態、物種和自然風光深具保育價值,政府遂於1996年將該區劃定為印洲塘海岸公園。

今天所見,印洲塘的海島和海岸大多由火山岩構成。主要由火山灰固結而成的凝灰岩廣泛分布於荔枝窩、往灣洲、娥眉洲及吉澳,西流江一帶則可見小量由火山巨礫混合熔岩和火山灰固結而成的集塊岩、火山角礫岩、熔岩和含火山灰的沉積岩,約有1億6,400萬年歷史。火山活躍期過後,爆發慢慢消竭,緊接而來的是約2,000萬年的侵蝕風化期,河流從高嶺流淌而下,把沙石沖刷至近岸低地,形成厚度約500米的沉積岩層,也就是八仙嶺及紅石門一帶的礫岩、砂岩和粉砂岩。

相傳印洲塘是風水寶地,這裡有代表印章的印洲、代表筆架的筆架洲、代表羅傘的黃幌山、代表筆的白沙頭咀、代表墨的水下礁石和代表紙的平靜海面,這種布局氣勢非凡,「六寶」如今也成為印洲塘著名的自然景點。

紅石門 是黃竹角咀北岸至三椏村長約 8 公里的海岸線布滿有如火焰的赤紅色岩層,稱為「火紅海岸」。由於漁民習慣稱狹小的水道為「門」,加上兩岸的岩石呈現鮮豔的紅色,因而稱之為「紅石門」。地質學家推斷這些紅色岩層約於1億年前形成,由在河口三角洲沉積的沙石經漫長的地質作用膠結而成,屬於沉積岩。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香港海域盛產珍珠貝,歷朝帝王都將十分重視這種天然資源,特別設立管理機構,在此駐兵及管理採集珍珠的工作。其中大嶼山和大埔海、赤門海峽至印洲塘一帶是最重要的兩個珍珠產地。以前缺乏設備,潛水到海底收集珍珠貝是極為危險的工作,死傷不計其數。直至400多年前,珍珠產量日漸減少,朝廷停止採珠,香港的採珠業也告一段落。雖然如此,整體的海洋依然不變,有利珍珠貝生存。天然珍珠得來不易,在幾百或幾千隻珍珠貝中才能獲取一顆天然珍珠;物以稀為貴,科學家於是研究人工養殖。這項技術於百多年前年由日本研究成功,並於1950年代引入香港。1950至1970年代,香港先後有商人在赤門海峽的老虎笏、鳳凰笏、荔枝莊,以及印洲塘的吉澳等地建設珍珠養殖場,後來因為缺乏工人及業績欠佳等因素先後結業。至今仍可見老虎笏和鳳凰笏的舊日珍珠養殖場遺跡。老虎笏的魚排近年也再次嘗試這項極具挑戰性的養殖業。
由香港地質公園合作夥伴火山探知館舉辦的地質導賞團,以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進行。 歡迎預約報名參加,體驗迷人的風景和景色。

參加地質導賞團: http://www.hkr2g.net/b5_geotours.htm

 

 

新界東北海上漫遊

 

如何前往:

1. 由馬料水乘搭渡輪

由馬料水碼頭開往東平洲,以及由馬料水碼頭三號梯台開往吉澳、鴨洲或荔枝窩的渡輪都會途經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的海上及沿岸景點,包括黃竹角咀、赤洲、紅石門和印洲塘等。


2. 參加地質公園導賞員導遊團


3. 自行租用符合規格的遊船遊覽。

 


 

如何探索新界東北海域

本頁提供的信息和圖片僅供參考。由旅行社組織的導遊安排的路線和景點可能有所不同。 有關詳細信息,請諮詢相關旅行社。

 

遊覽路線

下載建議的遊覽路線 PDF

 

 

 

新界東北海路短片

 

 

 

 

 

特色

不要錯過以下的一些景點及指示 !!

 

赤門海峽

赤門海峽

老虎笏

老虎笏

荔枝莊

荔枝莊

黃竹角咀

黃竹角咀

黃竹角咀

黃竹角咀

赤洲

赤洲

赤洲

赤洲

直門頭

直門頭

紅石門

紅石門

筆架洲

筆架洲

白沙頭咀

白沙頭咀

吉澳

吉澳

 

 

新界東北海路位置圖

 

 

 

郊遊不留痕跡。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盡情享受地質公園之旅。

 

 

Brand Hong Kong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OGCIO - Web Accessibility Recognition Scheme

 

| 免責聲明 | 版權聲明 | 照片使用 | 無障礙網頁守則 | 私隱政策 | 網頁指南 |
最後檢閱日期:2021年7月1日